4月28日至30日,由欧盟Erasmus+项目资助的“通用语言:陶瓷表面的视觉创造”国际工作坊成功举办。此次工作坊在西班牙卡斯特利翁艺术与设计高等学院(EASD Castelló)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持的“跨欧盟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框架下展开,旨在为青年学者与陶艺爱好者搭建一个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来自两所高校的海内外学者从艺术学、文化研究、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作为艺术语言的印刷图像及其与当代陶瓷的融合创新。西班牙卡斯特利翁艺术与设计高等学院的Lorena Amalia、David、Elena、Carmen Gisea,以及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王永亮、学院教师房开柱、林茂、魏阳,与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工作坊伊始,作为召集人之一的Lorena Amalia首先对活动进行了介绍。她指出,本次工作坊以视觉语言和陶瓷表面为出发点,致力于为艺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分享创作经验的平台。通过采用开放式、游戏式和参与式的方法,鼓励参与者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视觉决策能力、材料敏感性和概念自主性。在双方教师与学员相互认识并熟悉之后,紧张而充实的三天工作坊正式开始。

首日,Lorena Amalia以《图像符号的跨媒介叙事》为题,深入解析了印刷视觉语言在陶瓷装饰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隐喻。王永亮则通过案例《中国传统纹样的当代转译》,探讨了本土文化符号与陶瓷材料的创新结合路径。理论学习之后,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泥板制作,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基础。
次日,工作坊聚焦于技术实践。David演示了将图像转移到陶瓷表面的技术流程,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工艺实现复杂图像的精准转印;王永亮则带领学员体验中国传统青花技法的当代应用,强调了“手工痕迹”与机械生产的辩证关系。随后,学员们在实验室中自由尝试,将前日挑选的图案与草图转化为陶瓷实物,部分作品巧妙融合了中西方纹样与分层釉彩,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

第三日,各小组在继续深入完善作品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跨欧盟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交换生计划。在为期三天的密集研讨与实践中,工作坊围绕“视觉语言在陶瓷表面的转化与应用”这一核心主题,通过主题讲座、技法示范、小组共创与成果展评等环节,推动参与者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此次工作坊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跨文化实践范例,更通过陶瓷这一“通用语言”,印证了艺术与技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