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至26日,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4级设计3班同学在刘永黎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四川雅安天全县,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山水创生·智绘天全”的暑期美术实习。本次实习不仅是一场艺术采风,更是一次融合思政教育、学科前沿与地方需求的创新实践,生动探索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天全路径”。
红色铸魂:乡土课堂淬炼家国情怀
实习首站,师生们走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军村。在红军大学、总部旧址、红军井旁,写生成为沉浸式思政课。笔触勾勒革命遗迹,心中激荡红色血脉。同学们更分组研讨“乡村民宿与更新策略”,思考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乡村建设。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土地上描画与构思,是对家国情怀最深刻的体悟,也筑牢了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红色写生与原创,成为本次思政教育的核心载体。


数智赋能×天全模式:跨界融合激活文旅新生态
学院“数智设计”的学科优势与天全县“文化IP+科技+生态”的特色发展模式深度碰撞,形成三大实践场景:
AI驱动在地文化IP创生
第二站,师生们到达大熊猫国家公园喇叭河入口社区,在探访元宇宙体验中心后,同学们投入“基于在地文化的AIGC创作营”,运用AI工具将在地文化转化为文旅产品原型。天全县标志性IP“天小鲟”(冷水鱼智慧养殖基地)、“全小鹿”(生态文化符号)成为学生AI创作的灵感来源,推动“物产文创化升级”。
跨学科全流程赋能"红+绿"双核资源
从红军村红色基因图谱梳理、茶马古道历史挖掘,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观察,学生实践“从文化洞察到AIGC创作”全流程。实习成果涵盖手绘写生、AI原型、乡村微更新方案,凸显学院培养"学术性、实践性、社会价值并重"的跨学科人才理念。
产学研融合的"设计增值"样板
天全县“四香”礼盒(茶籽油、香米、乌茶、中药香包)以品牌理念融入IP叙事,成为“设计赋能特产增值”的现实案例。竹海渔乡博物馆(G318旅行博物馆)与冷水鱼基地的参访,直接关联“天全竹海渔乡”品牌打造与科技助农需求,为校地合作(包装升级、IP衍生开发)埋下伏笔。


匠心传承:竹编技艺点燃共创火花
第三站,竹海渔乡竹博物馆。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隆梅老师亲临现场,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竹编技艺传授课。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体验了竹扇传统工艺制作流程,感受指尖上的匠心与智慧。并尝试将竹编元素融入小组“在地文化基因图谱”和后续创作构思中,思考如何让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生。
这场“共学共创”的体验,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天全竹文化的理解,也为“竹海渔乡”品牌及文创开发注入了鲜活的传统力量。

成果初显:设计思维播种乡村未来
“山水创生·智绘天全”,是西南交大设计艺术学院深化教改、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
学子们以设计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跨学科的思维整合在地红色文化、生态资源、非遗物产、数字科技,用创新的方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本次实习提供了宝贵的“真问题、真场景、真需求”。它再次证明,当高校的智力资源、前沿设计理念与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不仅能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卓越设计人才,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设计驱动力”。
青山绿水间,设计的种子已然播下,静待其孕育出助力乡村蓬勃生长的创新果实。这果实里,既有科技的智慧,也有如竹编般匠心传承的温度。



AIGC创作营即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