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交通出行、生产制造、生活娱乐、城乡建设等时空场景与生活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学院立足西南交通大学“交通特色”核心优势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设计学科在“面向需求的场景创造”及“联接多学科融合创新”中的桥梁作用,以“智能引领、创新驱动、设计为本、交叉融合”为核心发展思路,定位于服务未来智慧生活、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通过融合 “智”“善”“美”三重维度,链接现在与未来、社会与经济,致力于打造开展系统价值创新研究与设计教育的新文科及交叉学科学院。
学院拥有扎实完善的学科基础,构建形成“交通特色鲜明、多元交叉赋能、系统创新引领”的育人体系,建立起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架构,目前为四川省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区域设计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学院设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业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拥有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点、工业设计工程(机械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学术型+专业型”并行的博士、硕士培养体系,为行业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与实践型设计人才。在本科教育层面,学院开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五大专业,持续推进“艺-工-文-管”多学科深度融合,并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其中,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获国家层面认可。在学科方向拓展上,学院在巩固“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智能产品与人机交互设计、交通环境与出行服务设计、文旅交智融合的数字媒体设计等前沿领域延伸,聚焦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匹配行业需求、助力城乡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学院科研工作以“轨道交通设计”为核心特色,形成多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在“高速铁路载运工具工业设计”领域组建专业骨干学术团队,长期开展系统性科研实践,累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社科联等省部级纵向课题近百项,科研项目覆盖“交通装备创新设计”“智能出行场景优化”“区域文化创意转化”等领域。学院设计团队参与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工业设计与人因工程研究等标志性项目,将设计创新与工程技术深度结合,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实际产品研发与场景落地。并在“轨道交通工业设计”“数智交互设计”两大方向形成鲜明特色,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为我国高速列车设计研发、技术迭代与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为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设计支撑。
学院搭建多层次、全链条的科研及实践平台体系。包括:四川省文科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复杂交通系统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移动场景数字内容生产与交互展示技术”,以及四川省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建筑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都市轨道交通科普平台等。平台涵盖“科研创新、教学实践、科普传播”三大功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撑体系,助力师生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与实践创新活动。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为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成员单位,与全球多所顶尖设计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2024 年,与英国拉夫堡大学成功启动 “3+1 本硕联合学位项目”,实现本科阶段与海外硕士教育的无缝衔接;2025 年,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业设计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正式落地,进一步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此外,学院已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瑞典延雪平大学、西班牙卡斯特罗艺术设计高等学校等海外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正逐步开展学生交换、联合科研、师资互访等多维度合作。
学院教学与办公空间主要集中于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8号教学楼,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于犀浦校区馆外实验室区,累计提供教学、科研、实验空间约6000 平方米,配备专业设计工作室、数字建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院设有人文艺术图书分馆,馆藏专业图书3万余册,订阅中外文期刊近200种,涵盖设计理论、艺术史论、数字技术、交通工程等多领域文献资源,为师生学术研究与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2025年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