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与工程
工业设计与工程

总体背景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于2021年12月成立。学院是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交通出行、生产制造、生活娱乐、城市建设等时空场景和生活形态的深刻影响,践行西南交通大学百年交通特色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设计学科在面向需求的场景创造和联接多学科融合创新的作用,以“智能引领、数媒为先、设计为本、融合创新”为发展思路,定位于服务未来智慧生活,融合智善美,连接现在与未来、社会和经济,开展系统价值创新研究与设计教育的交叉学科学院。

学院有着较为完善的本-硕-博一体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体系。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业设计与工程和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设计一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机械)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其中,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为学校特色创新发展专业。在专业方向上,继续发展交通装备设计领域优势,并向数智设计与人机交互、数媒艺术与可视化、智慧城市环境设计等前沿领域拓展,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

学院科研在轨道交通设计领域呈现出显著特色。其中,在“高速铁路载运工具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专业骨干学术团队,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实践,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社科联等大型纵向课题近百项。学院设计团队还参与了以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工业设计与人因工程研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和项目实施,服务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



硕士学位点资料

设计学(艺术学硕士学位)-140300

培养目标

设计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型设计人才为核心导向,立足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与设计学科前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学术抱负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研究人才。通过系统化理论训练与跨学科研究实践,使学生掌握设计学核心理论与方法论,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理论批判与学科交叉探索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创新型企业中推动设计学科的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服务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战略需求。

研究方向

(1)交通装备设计理论与应用

面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主要研究智慧列车及超高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轨道运载系统人机交互、文旅列车系统、新型轨道列车人因评价与仿真、汽车自动驾驶,构建交通人-机-环系统理论体系。

(2)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

主要研究多模态信息交互、大健康服务设计、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与产品创新设计方面、智能产品用户体验与测评、人机协同与智能辅助、AIGC创新设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推动智能产品设计的发展,满足智能交互产业以及未来人本需求,形成国内具有竞争力的跨学科发展特色。

(3)交通环境与出行服务设计及理论

主要研究 车站线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车站空间绩效评价与协同规划、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环境设计、道路及沿线景观环境设计、智慧出行服务设计、交通环境规划与评价等。

(4)数智设计与视觉设计及理论

主要研究在数字中国和文化中国背景下,艺术、技术与设计的综合运用。关注交旅融合、智慧交通出行、品牌传播、乡村振兴、沉浸式体验、元宇宙、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等特色领域,培养学生成为视觉与新媒体信息交互方面的设计创新人才。


工业设计工程(机械硕士学位)-085507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交通行业重大需求,响应国家战略,服务"交通强国"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地方政府,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设计优新、智能引领和交叉融合”发展主线,依托学校"大交通"多学科交叉群优势,强化"设计+工程+管理"交叉培养特色,进一步挖掘凝练具有“交通+”和“信息+”特色的交叉学科方向,立足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工程思维与设计创新双重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

研究方向

(1)工业设计

主要研究聚焦“艺术+数智+交通+”设计前沿交叉创新理论与应用、AR-VR-MR数字孪生理论及应用、人因主客观测试理论及应用等方面,构建特色的“数智+交通”交叉前沿知识与设计实践等方面。

(2)交互设计

主要研究聚焦于数字智能技术优化人机交互体验、面向未来科技的体验交互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界面的可视化设计、大健康服务设计等方面、构建科技赋能人机交互系统、服务、体验协同创新的智能产品设计理论体系,推动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

(3)设计管理与服务设计

主要研究聚焦在“交通+”“智能+”等领域跨学科整合与创新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交通装备和基础设施优化、AI与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设计、智能家居交互、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等,通过设计管理提升设计流程效率,面向多领域构建服务设计体系。


设计(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35700

培养目标

以国家战略与设计学科前沿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引,培养具有深厚人文艺术素养、独立设计思辨能力与跨界创新视野的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中注重设计创新理论与实践应用,强调设计创作的核心方法论,重视原创性设计表达、市场洞察力、商业思维、设计实践、跨学科与国际视野。

研究方向

(1)交通装备创新设计

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开展交通装备工业设计与综合评估、创新设计方法、交通装备人因工程、多模态人机界面、综合舒适度、用户行为及驾乘偏好等研究。

(2)人机交互与智能产品设计

依托国家西部信息创新高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多模态信息交互、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大健康服务设计,构建科技赋能人机交互系统、服务、体验协同创新智能产品设计理论体系。

(3)环境与出行体验设计

聚焦“交通+环境”特色与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形成交通导向的城乡环境、文旅环境以及人居环境设计等特色方向。通过数智技术与系统设计方法提升交通出行环境、交通服务系统的用户体验与价值。

(4)文化创意与跨媒体传达设计

响应文化强国建设需求,聚焦数字文化传承和交通特色、交通与文旅融合的文化内容挖掘。开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数字文旅和新兴媒介下传统文化活化的创新传播。



博士学位点

设计学(艺术学博士学位 )-1403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服务国家战略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以交通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强化交叉学科知识、协作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 面向未来的“ 交通+”“ 智能+” 特色交叉复合型和系统创新型高层次设计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

(1)交通系统创新设计理论

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主要研究高速列车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列车驾乘运维安全、智慧列车及超高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轨道运载系统人机交互、文旅列车系统、新型轨道列车人因评价与仿真等。

(2)智能人机交互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多模态信息交互、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大健康服务设计、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与产品创新设计、虚拟仿真测评与优化设计、大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支持系统、人机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

(3)交通环境与出行服务设计理论

主要研究“ 车站线一体化” 系统设计、现代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车站空间绩效评价与协同规划、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环境设计、道路及沿线景观环境设计、智慧出行服务设计、交通环境规划与评价等。

(4)交通设计历史与理论

主要研究中外轨道交通设计历史与文化、交通设计美学、 区域交通文化叙事体系交通建筑与工业遗产、 西部古道文化景观、交旅融合的线路文化内容挖掘与设计转化、设计伦理与设计美学评价、 地域文化数字化与跨媒介传播等


工业设计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0802Z2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博士生需掌握工业设计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开展前沿研究的能力,能够提出并解决设计领域的复杂问题。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将设计与工程、技术、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在学术界、工业界和设计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1)交通装备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主要研究聚焦交通装备外形设计理论与方法、智慧列车及超高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理论、轨道运载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新型城市轨道列车驾乘空间设计等。

(2)人因工程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交通工具人因工程理论、用户的感知与认知理论、人因安全、人因功效、复杂系统人机交互、驾驶舱人因设计理论与方法、高端装备智能运维人因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机械(工程博士学位)-085500

培养目标

立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具有工业设计学科坚实专业知识,了解工业设计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领域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

(1)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主要研究聚焦交通装备人因体验与未来驾乘、智慧列车及超高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轨道运载系统人机交互、文旅列车系统、新型轨道列车人因评价与仿真汽车人机工程等方面。

(2)数智设计与人机交互

主要研究探索智能技术与设计创新的深度融合、智能算法驱动的设计优化、人机交互的自然化与情感化、基于脑机接口、手势识别的交互系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模型等方面。